

在平遙縣,提起煤化集團,誰都知道這是平遙民營企業界的NO1。而作為集團掌門人的郭興銀,這位滿懷晉商古風的掌舵人,總是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一個在多年前還步履艱難、名不見經傳的國營老礦,在短短的十幾年間,轉型發展成為平遙縣域經濟的領頭企業。在企業發展的同時,郭興銀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被評為晉中市委聯系高級專家,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中國中小企業優秀企業家稱號等多項榮譽稱號。郭興銀,也成為平遙轉型發展的擎旗人。郭興銀,土生土長的平遙人,中共黨員。1975年參加工作后,因為敢闖敢試,善動腦筋,從一個普通的一線工人,成長為平遙煤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至今。在郭興銀的掌舵領航下,平遙煤化集團從一個以煤炭開采為主、年產9萬噸、資源面臨枯竭的單一的粗放型國有老礦發展成為一家集煤炭采選、煉焦化工、天然氣營運、新型建材生產、鐵路運銷、物流運輸、房地產開發、農林生態開發、旅游餐飲、金融貿易、推光漆器文化產業經營、新型光學材料生產、煤矸石造紙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集團。企業先后榮獲山西省百強企業、山西省十大科技創新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企業等稱號。2018年,平遙煤化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1.44億元,同比增長17.1%;上繳稅費5.33億元,同比增長51.01%;連續十三年在全縣納稅第一,連續十二年榮獲山西省百強企業。
臨危授命 居安思危 建立煤焦循環工業區
1994年郭興銀擔任礦長時,當時的平遙一礦,資源面臨枯竭,產量維持在10萬噸停滯不增,有在職職工500多人,退休職工400多人,虧損嚴重、工人工資欠發6個月之久。從一線煤礦工人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他,沒有怨言,沒有氣餒,勇敢地接過了沉甸甸的擔子。上任第一年就一舉摘掉企業虧損帽子,采煤量同比增長44%,實現利稅同比增長1.6倍,上繳稅費則超過了前三年總和,不僅還清了企業外債,而且補發了拖欠職工的工資。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并沒有使郭興銀感到滿足,2002年在他的帶領下,企業規劃建設了一個集煤炭洗選、煉焦、化產品回收、三廢利用、新型建材、煤氣發電為一體的煤焦循環工業區,截至目前園區內煤礦總數達到5個,企業煤炭產能為390萬噸,精煤洗選產能400萬噸,焦炭產能200萬噸,發運能力200萬噸/年,煤矸石燒結磚1.2億標塊/年,實現了對煤炭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高瞻遠矚 進軍新興產業 打造四大轉型產業園
“十二五”以來,在郭興銀的帶領下,平遙煤化集團始終堅持以“安全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宗旨,積極拓展新型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先后投資建設了四大轉型產業園。宇皓新材料產業園是以新型光學材料和新型環保石頭紙組成的高新技術產業園。新型光學材料項目采用的是國際領先的導光板生產工藝,光學擠壓板生產能力全國第一,激光導光板生產規模全球第一。該項目是2012年度省轉型發展標桿項目,是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是市級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宇皓環保石頭紙項目采用的是國際領先的以碳酸鈣石、煤矸石粉為主要原料的環保造紙技術。環保石頭紙產品已通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法規(FDA)認證、歐盟ROHS、REACH以及GB9685、GB11680等國內外多項有關檢測認證。產品出口伊朗、意大利、美國等國家,是省轉型綜改項目,是市級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天然氣新能源產業園是一個以管道天然氣、壓縮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的生產與營運、煤層氣勘探開發為主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產業園。唐都推光漆器文化創意園是第二批山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4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第六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5年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館成為“中國漆器博物館”。2016年唐都推光漆器成為央視網商城的優質商家。是晉中市工藝美術傳承基地和“山西省科學教育體驗基地”。橫坡古村農林生態產業園是山西省最美旅游鄉村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也是全國光彩事業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國傳統村落名村。四大轉型產業園的發展,使平遙煤化集團成為了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標桿企業、全省重點扶持民營企業、山西省十大科技創新企業。
扶危濟困 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力量
改制以來,平遙煤化集團銷售收入增長超過了100倍;上繳國家稅費增長超過了80倍,累計上繳國家稅費總額超50億元,職工工資總額同比增長15倍。企業壯大的同時,郭興銀不忘反饋社會,先后在愛心助學、扶貧濟困、賑災救災、攜手慈善、安置社會就業等方面累計捐款5億多元,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向全社會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春去秋來,郭興銀已經在平遙煤化這條巨輪上由“水手”變成了“船長”,由“工人”變成了“企業家”,由“顧小家”變成了“顧大家”。面對新時代新征程,郭興銀表示,將繼續弘揚山西省企業家艱苦奮斗、奮力拼搏、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努力建設國內最大的技術領先的光學材料板生產企業,將煤化集團建設成山西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的先進企業,在“十四五”末打造成產值超百億元的轉型產業園區。